癌友吧 发表于 2020-8-25 14:49:12

什么是“目标病灶”?疗效评价为何称为“PR”?

在临床中,医生会定期通过影像学检查和血液学检查来监测和评估肿瘤患者的治疗效果,并评价治疗的疗效。您所提到的“目标病灶”、以及“PR”均属于实体肿瘤疗效评价标准中的医学术语。在了解什么是“目标病灶”前,易大夫先为您介绍“可测量病灶”和“不可测量病灶”的概念:
1.可测量病灶:

[*]肿瘤性病变:CT检测提示直径大于10毫米的病灶(CT 扫描厚度≤5毫米);胸部X光检测直径大于20毫米的病灶。
[*]淋巴结病变:CT检测提示淋巴结短轴必须达到15 毫米的病灶(CT 扫描厚度≤5毫米)。

2.不可测量病灶:

[*]最长直径小于10毫米的小病灶或短轴为10毫米到小于15毫米的淋巴结。
[*]不可测的病变:病理学检查确定的脑膜疾病、腹水、胸水、心包积液等。
[*]骨性病变:属于不可测量病变范围。
[*]位于先前照射区或受到其他局部治疗的部位的肿瘤病灶。

咱们所说的“目标病灶”就是选取5个可测量病灶,每个器官最多入选2个作为目标病灶,并且将目标病灶的长径相加,得到一个长径和(LD),再与≥15毫米的淋巴结短径相加,得到长径总和(SLD),作为治疗方案评估的基础值。患者治疗过程中的疗效评价均为与基础值比较,计算变化幅度,从而评价肿瘤治疗的反应。
您所提到的“疗效PR”属于肿瘤治疗反应的一种。实体瘤常见的肿瘤治疗反应主要有: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稳定(SD)、疾病进展(PD),标准如下:

[*]完全缓解(CR):所有靶病灶消失,无新病灶出现,且肿瘤标志物正常,至少维持4周。
[*]部分缓解(PR):靶病灶最大径之和减少≥30%,且至少维持4周。
[*]疾病进展(PD):靶病灶最大径之和至少增加≥20%,或出现新病灶。如仅一个靶病灶的最长径增大≥20% ,而记录到的所有靶病灶的最长径之和增大未达20%,则不应评价为“PD”。
[*]疾病稳定(SD):靶病灶最大径之和缩小未达PR,或增大未达PD。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什么是“目标病灶”?疗效评价为何称为“PR”?